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专业设置 -  硕士研究生项目
硕士研究生项目

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英语)、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及课程简介

(2017年5月修订) 

 

一、培养目标和要求

为了迎接新世纪的挑战,为了贯彻“科教兴国”的战略思想,为了现代化建设的需要,英语专业研究生项目按照国家教育部对文科应用类研究生培养目标和要求,确定其整体培养方案和具体的课程设置。本专业将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坚持按照外交学院的校训,对研究生实施政治思想、理论基础专业知识和语言技能的综合培养,为外交部和其他部委或涉外部门培养和输送高层次、复合式、外向型高级人才,毕业生应该既能够胜任具体的业务性工作,又能够进行调研和科研工作,完成不同级别的研究课题,产生高质量的调研报告或科研论文。

为此,对本专业研究生的要求如下:

  1. 在政治思想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拥护党的改革开放方针路线,决心努力学习,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为我国的强盛、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和聪明才智。

  2. 具有扎实的英语基础,突出的口语和文字表达能力。

  3. 系统掌握相关理论和专业知识。

  4. 掌握人文科学基础研究方法和学术论文写作规范,能够用英语完成硕士学位论文。

  5. 熟练掌握一门第二外国语。

  6. 身体和心理健康。

 

二、研究方向

1. 外国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翻译理论与实践〗(学科代码:050215)

2.  英语语言文学〖美国研究〗(学科代码:050201)

 

三、学习年限

外国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和英语语言文学两个二级学科的英语专业(翻译理论与实践和美国研究)学习年限均为三年,其中前两年为学习专业课程时间,第三年为论文撰写时间。

 

四、学分要求

    外国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翻译理论与实践)和英语语言文学(美国研究)专业均要求修满44学分,其中必修课37学分,选修课6学分,实习1学分(在校期间担任助教满72学时,或利用假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满一个月,写出实习书面报告,有实习单位鉴定认可的,计1学分)。

 

五、课程设置

为实现上述人才培养目标和要求,除了根据教育部要求安排的公共课程外,两个专业方向还设置以下专业课程:

 

1.  外国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翻译理论与实践方向〗

必修课

高级英译汉(I)

高级汉译英(I)

高级英译汉(II)

高级汉译英(II)

高级英语口译(外交)

高级英语口译(文化)

高级英语口译(经贸)

高级英汉视译

选修课

英国文学

普通语言学

美国文学

话语分析

翻译研究方法论

西方文论

互文性与翻译研究

典籍翻译

同声传译实践

文学翻译与批评(限选)

 

美国外交政策

美国历史专题研究

国际关系:理论与实践

外交与法律

美国族群问题研究

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论

美国政治

口译听力

口译工作坊

中西文化对比

国际政治与经济

中国国情讨论

 

2.  英语语言文学〖美国研究方向〗

必修课

高级英译汉(I)

高级汉译英(I)

高级英译汉(II)

高级汉译英(II)

高级英语口译(外交)

高级英语口译(文化)

高级英语口译(经贸)

高级英汉视译

  选修课

英国文学

普通语言学美国文学

美国文学普通语言学

话语分析

翻译研究方法论

西方文论

互文性与翻译研究

典籍翻译

同声传译实践

话语分析

西方文论

文学翻译与批评

互文性与翻译研究

美国外交政策

美国历史专题研究

国际关系:理论与实践

外交与法律

美国族群问题研究

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论

美国政治

口译听力

口译工作坊

中西文化对比

国际政治与经济

中国国情讨论

 

 

六、教学与培养方式

1.  言传身教、教书育人是教师之天职,师德之体现。导师的任务是培养学生治学严谨,刻苦钻研,标新立异的精神。

2.  教学安排遵循专业要求和培养目标以及教学大纲。教学活动有系统性和完整性。讲授与研讨相结合,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建立合理的课程设置框架以保证学生能够获得合理的知识结构。为此,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延聘外教和兼职教师,以开设学科前沿课程或自身暂无法开设的课程。

4.  必修课程需经过考试,根据课程性质采用笔试或口试方式,以百分制记分。选修课程以考试或考查方式对学生成绩进行考核,由任课教师决定,以百分制记分,可笔试亦可口试。只有成绩达到规定的要求,通过开题报告答辩,研究生方能进行学位论文撰写。

5.  硕士学位论文撰写是检验研究生的独立研究能力的重要手段。导师与研究生双方都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学位论文撰写必须严格按照研究生部的总体要求和英语系的具体安排进行。导师必须尽心尽责,研究生必须认真努力。论文要注意选题的学术价值、社会价值和应用价值,要有自己的见解,要有创新,要培养研究生独立分析能力和写作能力,长度必须达到要求的标准,并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


七、学位论文与答辩

学位论文采取研究论文形式。学生可以在导师的指导下就翻译理论与实践或美国研究的某个环节展开研究撰写学位论文,要求正文字数不少于15000词。

具体要求:

1. 符合以下要求的硕士研究生方可提交学位论文:

l 各门课程成绩合格,修满各方向规定的学分;

l 符合学院学籍及其它相关管理规定;

l 已按要求交纳学费和其他费用。

2. 学位论文须用英语撰写,行文格式符合学术规范。学位论文采用匿名评审制。论文评阅人中至少有一位是校外专家。学位论文须经至少2位论文评阅人评审通过后方能进入答辩程序。答辩委员会至少由3人组成,其中必须有一位是本领域具有高级职称的校外专家。

3. 通过评审、答辩的研究生,经院学位委员会表决后,授予英语语言文学硕士专业学位。

 

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英语)、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

 

课程类型

课程名称

开课

学期

学分

任课教师

备注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1

1

唐瀚

第1学期公共理论课3学分+第1、2学期学院论坛讲座1学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1

2

余科杰姜琳

二外

1、2

4

外聘


高级英译汉(I)

1、2

4

张延君


高级汉译英(I)

1、2

4

张蕾、贾令仪


高级英译汉(II)

3、4

4

崔长青、武波


高级汉译英(II)

3、4

4

雷  宁


高级英语口译(外交)

1、2

4

孙吉胜


高级英语口译(文化)

1、2

4

王  燕


高级英语口译(经贸)

3

2

徐然、王振玲、杨悦


高级英汉视译

3

2

何  群


 

 

 

 

 

 

 

 

 

 

 

 

 

英国文学

1

2

吴庆军

英语系研究生通选课

普通语言学   

1

2

武  波

英语系研究生通选课

美国文学

2

2

吕  惠

英语系研究生通选课

话语分析

2

2

张延君

英语系研究生通选课

翻译研究方法论

3

2

徐  英

英语系研究生通选课

西方文论

3

2

吕  惠

英语系研究生通选课

互文性与翻译研究

3

2

郭立秋

英语系研究生通选课

典籍翻译

4

2

崔长青`

英语系研究生通选课

同声传译实践

4

2

雷  宁

英语系研究生通选课

文学翻译与批评

2

2

吴庆军

英语系研究生通选课(翻译理论与实践方向学生限选)

美国外交政策

1

2

张益庭

英语系研究生通选课

美国历史专题研究

1

2

张  蕾

英语系研究生通选课

国际关系:理论与实践

2

2

冯继承

英语系研究生通选课

外交与法律

2

2

常明玉

英语系研究生通选课

美国族群问题研究

3

2

石  毅

英语系研究生通选课

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论

3

2

魏  玲

英语系研究生通选课

美国政治

3

2

杨  悦

英语系研究生通选课

口译听力

1

2

王振玲

李金仙

英语系研究生通选课

口译工作坊

3

2

职业译员

英语系研究生通选课

中西文化对比

2

2

石毅

英语系研究生通选课

国际政治与经济

2

2

张晓立

英语系研究生通选课

中国国情讨论

1

2

冉继军

英语系研究生通选课

 

【英语系硕士研究生课程简介】

 

高级英译汉(I 

课程编号:  82001001 / 82001020

课程名称:  高级英译汉(I) / 高级英译汉(I下)

            An Advanced Course of English-Chinese Translation (I)

开课学期:  第一、二学期

授课教师:  张延君

周学时/总学时:  2/72

学分:  4

教学方式:  练习、讲评、讨论

考核方式:  期末考试、平时练习 

课程简介: 

本课程基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为学生提供大量的英译汉翻译练习机会,练习内容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外交、文学、历史、新闻等话题,在翻译实践的基础之上介绍相关的翻译理论和技巧。课程注重将实际练习与理论讲解、课堂讨论与教师讲授相结合,教师在批改学生翻译作业的基础上讲授翻译知识和技巧,使学生在感性认识¾理性认识¾感性认识¾理性认识的反复过程中,逐步加深对英汉两种语言特点的认识,掌握语际翻译所涉及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法,从而提高准确、流畅地从事各种语类和文体的英译汉能力。

教材:

《高级英译汉教程》(自编教材)

参考书:

Catford, J. C. (1965). A Linguistic Theory of Translation.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Hatim, B. and I. Mason. (1994). Discourse and the Translator. London: Longman.

Hatim, B. (2000). Communication Across Cultures: Translation Theory and Contrastive Text Linguistics. Exeter: University  of Exeter Press.

Newmark, P. P. ((1982).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Oxford: Pergamon Press Ltd.

Nida, E. A. (1964). 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 Leiden: Brill.

Nida, E. A. (2002). Language and Culture: Contexts in Translating.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Nord C. (1997). 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 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 Manchester: St. Jerome Publishing.

冯庆华,(2002),《实用翻译教程》(增订本),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李长栓,(2009),《非文学翻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孙致礼、周晔,(2010),《高级英汉翻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谭载喜,(2010),《西方翻译简史》(增订版),北京:商务印书馆。

张培基,(2009),《英汉翻译教程》(修订版),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高级汉译英(I 

课程编号:  82001002 / 82001021

课程名称:  高级汉译英(I上) / 高级汉译英(I下)

            An Advanced Course of 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 (I)

开课学期:  第一、二学期

授课教师:  张蕾、贾令仪

周学时/总学时:  2/72

学分:  4

教学方式:  练习、讲评、讨论

考核方式:  期末考试与平时练习 

课程简介: 

这是一门为专门用途专业英语研究生《高级翻译培训项目》设计、开设的课程,与高级汉译英(二年级)同为一个系列,按统一的构思和框架设计而成。其目的是培训较高起点的汉译英能力;为此,教材选篇题材和体裁广泛、难度大、要求高、篇子长;同时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翻译理论、以指导翻译实践。一年级为6个单元,第一学期3个单元的内容是文学、历史、 外事;第二学期3 个单元的内容是民俗、经贸和外交。每一单元都有专题翻译讲座,以使学生对翻译过程中常遇到的技巧和理论问题能集中学习和了解。通过学习还要使学生掌握如何利用百科知识,解决翻译难点的途径和方法。同时要求学生学会集体翻译和掌握审校译稿的程序和方法。

教材:

自编:《高级汉译英教程》(供一年级使用)

参考书:

陈宏微编著,(1996),《新实用汉译英教程》,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戚修斌编著,(1996),《涉外英语写作与翻译技巧 》,北京:石油大学出版社。

杨莉藜编著,(1993),《英汉互译教程》,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

 

高级英译汉(II 

课程编号:  82001003 / 82001022

课程名称:  高级英译汉(II上) / 高级英译汉(II下)

            An Advanced Course of English-Chinese Translation (II)

开课学期:  第三、四学期

授课教师:  武波、崔长青

周学时/总学时:  2/72

学分:  4

教学方式:  练习、讲评、讨论

考核方式:  期末考试与平时练习 

课程简介: 

二十世纪前,翻译的功能多表现在文学、哲学和科学等领域、而今,随着人类社会的飞速发展,国际社会的一切领域,包括外交、经贸、文化、教育、宗教、体育、科技、军事、犯罪、环保等等,几乎无不迫切需要翻译。没有翻译的国际交往是不可想象的。因此,有人把当今时代称为“翻译时代”就丝毫也不过分了。而鉴于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和作用,英汉翻译自然占据极为重要的地位。在将源语英语转化为目标语言汉语的过程中,一个中心任务便是寻找等值成分。翻译理论的根本任务就是确定等值成分的性质和条件。然而,翻译是一个实践性极强的操作过程。没有大量的实践,就很难提高翻译水平。

作为高级翻译培训基础课程之一的英汉翻译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通过每周的翻译实践和围绕练习进行的课堂讲解和讨论以及一定翻译理论的讲授,使学生学会用有关理论来指导自己的翻译实践,并在实践中进一步领会理论的精妙,从而较快地提高自己的英译汉水平。

教材:

自编:《高级英译汉教程》(供二年级使用)

参考书:

李长栓,(2009),《非文学翻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张美芳,(2006),《翻译研究的功能途径》,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张培基等编著,(1980),《英汉翻译教程》,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选编,(1983),《翻译理论与翻译技巧论文集》,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翻译通讯》编辑部编,(1984),《翻译研究论文集(1894-1948)》,北京:外语教学 与研究出版社。

《翻译通讯》编辑部编,(1984),《翻译研究论文集(1949-1983)》,北京:外语教学 与研究出版社。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选编,(1983),《外国翻译理论评介文集》,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高级汉译英(II 

课程编号:  82001004 / 82001023

课程名称:  高级汉译英 (II上) / 高级汉译英(II下)

            An Advanced Course for 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 (II)

开课学期:  第三、四学期

授课教师:  雷  宁

周学时/总学时:  2/72

学分:  4

教学方式:  练习、讲评、讨论

考核方式:  平时练习与学期考试

课程简介: 

这是一门为专门用途专业英语研究生《高级翻译培训项目》设计、开设的课程,与高级汉译英(一年级)同为一个系列,按统一的构思和框架设计而成。其目的是培训较高起点的汉译英能力;为此,教材选篇题材和体裁广泛、难度大、要求高、篇子长;同时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翻译理论、以指导翻译实践。二年级为6个单 元,第一学期3个单元的内容是国情、法治、 联合国;第二学期3个单元的内容是新闻、政府和领导人讲话。每一单元都有专题翻译讲座,以使学生对翻译过程中常见的技巧和理论问题能集中学习和了解。通过学习还要使学生掌握如何利用百科知识,解决翻译难点的途径和方法。同时要求学生学会集体翻译和掌握审校译稿的程序和方法。

教材:

自编:《高级汉译英教程》(供二年级使用)

参考书:

Pinkham, Joan. (2000). The Translator’s Guide to Chinglish.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Ye, Zinan and Shi, Lynette Xiaojing. (2009). Introduction to 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 New   York: Hippocrene.

陈宏薇编,(2009),《高级汉英翻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姜秋霞编,(2009),《外事笔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居祖纯编著,(1998),《汉英语篇翻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李长栓,(2004),《非文学翻译理论与实践》。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戚建平、申娜娜编著,(1996),《实用汉译英基础》,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

许渊冲,(2003),《文学与翻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高级英语口译(外交) 

课程编号:  82001005 / 82001024

课程名称:  高级英语口译(外交I) / 高级英语口译(外交II)

            An Advanced Course of Interpretation for Foreign Affairs

开课学期:  第一、二学期

授课教师:  孙吉胜

周学时/总学时:  2/72

学分:  4

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与课堂练习

考核方式:  期末面试

课程简介: 

本课程是为外交部高级翻译培训项目而在我系专门用途英语专业研究生班设置的一门课程。本课程旨在通过理论联系实际,正规系统的训练使学生较全面地掌握外交外事口译技巧,达到较为熟练的程度,包括熟悉外交外事口译内容、掌握有关词汇、及口译技巧,如理解、记忆、笔记等,并学会如何把握准确性和灵活度的具体处理艺术和注意保密的要求。

本课程以大量口译实践练习为主要教学环节,并配合有关专题讲座和实习活动。

教材:

自编:《高级英语口译教程(外交)》 (供一年级使用)

参考书:

高亮、林郁如主编,(1996),《英汉汉英口译教程》,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梅德明编,(1996),《英语等级口译证书资格考试口译教程》,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高级英语口译(文化) 

课程编号:  82001006 / 82001025

课程名称:  高级英语口译(文化I) / 高级英语口译(文化II)

            An Advanced Course of Interpretation for Cultural Exchanges

开课学期:  第一、二学期

授课教师:  王燕

周学时/总学时:  2/72

学分:  4

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与课堂练习

考核方式:  期末面试 

课程简介: 

本课程是为外交部高级翻译培训项目而在我系专门用途英语专业研究生班设置的一门课程。本课程旨在通过理论练习实际,正规系统的训练使学生较全面地掌握外事及文化口译技巧,达到较为熟练的程度,包括熟悉外事文化口译内容、掌握有关词汇、及口译技巧,如理解、记忆、笔记等,并学会如何把握准确性和灵活度的具体处理艺术和注意保密的要求。

本课程以大量口译实践练习为主要教学环节,并配合有关专题讲座和实习活动。

教材:

自编:《高级英语口译教程(文化交流)》 (供一年级使用)

参考书:

王逢鑫编著,(1992),《汉英口译教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戚文琴等编著,(1997),《英语高级口译教程》,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

 

高级英语口译(经贸) 

课程编号:  82001007

课程名称:  高级英语口译(经贸)

            An Advanced Interpreting Course on Economic and Trade Issues

开课学期:  学期

授课教师:  徐然、王振玲、杨悦

周学时/总学时:  2/36

学分:  2

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与训练

考核方式:  课堂练习与期末考试 

课程简介: 

本课程是为已经拥有较大词汇量,并掌握一定口译技巧的二年级研究生开设的高级口译训练课,内容主要涉及经济、贸易、金融等领域的相关问题,旨在通过强化训练,不仅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增加相关词汇量,使得学生的口译技巧更加娴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进一步提高,以更好地适应我国对外开放、经济发展及就业市场的需要。本课程以大量口译实践练习为主要教学环节,并配合有关专题讲座和实习活动。

教材:

自编: An Advanced Course in Interpretation

参考书:

钟述孔编著,(1991),《实用口译手册》,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吴冰主编,(2004),《现代汉译英口译教程》,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林超伦编著,(2004),《实战口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Financial Times

New York Times

China Daily

Beijing Review

 

高级英汉视译 

课程编号:82001008

课程名称:高级英汉视译

开课学期:第三学期

授课教师:何群

周学时/总学时:2/36

学分:2

教学方式:课堂讲授与讨论、课堂练习与课下录音

考核方式:期末口试

课程简介:

本课程是一门以提高学生口译能力为主要目的的技巧性语言课程。视译是同声传译的一种,既能够在国际会议现场使用,又可以作为培养同声传译译员的有效训练工具。本课程主要通过大量语言材料的处理,讲授视译和同声传译中的基本技巧,包括对译入语和译出语的同步处理、语序的安排、视译单位的灵活运用、专门术语和不同题材的翻译等。视译素材以与外交外事密切相关的文字材料为主,重点是国际政治、外交和世界经济,同时涉及文化交流、科学技术等方面。要求学生在课程完成之后可以达到以每分钟120-140单词的速度和基本准确的视稿翻译水平。

由于视译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所以特别强调学生参与,要求学生在大量实践活动中掌握视译和同传的基本技巧并灵活运用,课堂活动突出精讲多练。学生平时的课堂练习占总成绩的40%,期末考试占60%。 

教材:

秦亚青、何群,(2009),《英汉视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参考书:

China Daily

Beijing Review

Foreign Affairs

Newsweek

 

英国文学 

课程编号:  82001009

课程名称:  英国文学

            British Literature

开课学期:  第一学期

授课教师:  吴庆军

周学时/总学时:  2/36

学分:  2

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与讨论

考核方式:  期末论文

课程简介: 

本课程系统地、简明扼要地介绍英国文学的渊源和发展,增强学生对英国文学中的重要作家、作品和流派的了解,并通过英国文学经典的阐释与阅读提高学生原著欣赏能力,文化批评意识,提高学生翻译和外事工作中的文学素养。

在文学经典阐释中,对英国文学中的民族认同、国家身份、空间政治、以及英国文学经典的翻译做多维度的阐释和讲解,增强学生对文学内涵的理解深度。一方面,使学生认识到文学经典的艺术魅力;另一方面,文学经典中蕴含的艺术、哲理和民族认同是当代社会文化和国家身份重要的内核要素,使学生认识到文学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思维方式和认识世界的视角。

要求学生写一篇约1500字的论文。学生的期末成绩由课堂参与和论文两部分组成。平时成绩占40%;学期论文占60%。

教材:

自编讲义

参考书:

Andrew Hadfield, (2004), Shakespeare and Renaissance Politics, London: A&C Black Publishers.

Anthony D. Smith., (1998), Nationalism and Modernism. London: Routledge.

George Orwell, ( 2003) Nineteen Eighty-four. London: Plume.

James Joyce, (2007), Ulysses, Oxford:Oxford UP.

Paul Sheeran, (2007), Literature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Burlington: Ashgate.

William Shakespeare, (1998) Four Great Tragedies, New York: Peguin Books.

Michel Foucault, (1977) Discipline and Punish: The Birth of Prison. Trans. Alan Sheridan. New York: Vintage.

朱生豪,(2015),《莎士比亚全集》,北京:译林出版社。

吴庆军,2016),《英国现代主义小说空间书写研究》,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美国文学 

课程编号:82001010

课程名称:美国文学

          American Literature

开课学期:第二学期

授课教师:;吕惠

周学时/总学时:2/36

学分:2

教学方式:课堂讲授与课堂讨论

考核方式:学期论文

课程简介

    本课程是面向翻译理论与实践方向、美国研究方向和翻译硕士专业开设的选修课。本课程按照美国文学200年来发展脉络,通过阅读和讨论有代表性的诗歌、小说、戏剧等文学作品,追溯美国文学发展的不同阶段及其特点,提高学生欣赏和分析英语文学原著水平,加深学生对美国文化和社会的认识,加强他们的人文素养和独立思考能力,同时也帮助学生拓展视野,促进学生中西方文化交流能力的培养。

教材

自选材料。

参考书

Adams, Hazard. (ed.) (1971). Critical Theory since Plato. New York: Harcourt.

Curti, Merle. (1964). The Growth of American Thought. 3rd ed. New   York: Harper and Row

Elliott, Emory. (ed.) (1988). The Columbia Literary History of the United   States. NewYork: Columbia UP.

Hassan, Ihab. (1973). Contemporary American Literature: 1945-1972: An Introduction. New   York: Ungar.

Lewis, R.W. B. (1955) The American Adam; Innocence, Tragedy and Tradition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 Chicago: Univ. of Chicago Press.

Matthiessen, F.O. (1941). American Renaissance: Art and Expression in the Age of Emerson and Whitman. London: Oxford UP.

Spiller, Robert E. et al. (eds.) (1974). Literary History of the United States. 4th rev. ed. 2 vols, New York: Macmillan.

Kim, Elaine H. (1982). Asian American Literature: An Introduction to the Writings and Their Social Context. Philadelphia: Temple  University Press.

Carby, Hazel V. (1987). Reconstructing Womanhood: The Emergence of the Afro-American Woman Novelist.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普通语言学 

课程编号:  82001011

课程名称:  普通语言学

            General Linguistics

开课学期:  学期

授课教师:  武波

周学时/总学时:  2/36

学分:  2

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与课堂讨论

考核方式:  学期论文与平时练习

课程简介: 

普通语言学是语言学研究的一个主要内容,它研究人类语言系统的普遍规律和根本属性,是语言学科内一切科学研究工作的基础。它是一门领先的科学 (a pilot science)。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为没有接触过很多语言学基础理论的英语专业本科毕业生比较系统地讲授普通语言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语言学基础理论、 以及各主要理论流派 (包括它们的影响)。课程内容包括:

1) 语言和语言学简介; 2) 语音学和音系学;

3) 形态学;           4) 句法学和句法理论;

5) 语义学;           6) 语用学;

7) 语言与思维;       8) 语言与社会及文化的关系;

9) 语言哲学及有关的主要语言学流派。

学生应对本课程的重要性给予充分重视。没有普通语言学方面的坚实理论基础和扎实的基本功,任何随后的语言学研究都将大打折扣。因此 ,教师将引导学生逐渐建立起浓厚的学习兴趣,学生应积极预习教科书及参考书,并在课堂上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按时完成家庭作业。养成独立进行科研的习惯,学会使用图书资源。

教材:

胡壮麟等主编,(1988),《语言学教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Lyons, John.1981),Language and Linguistics: An Introduction.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参考书:

Fromkin, V. and R. Rodman.1974. An Introduction to Language. New York: Holt, Rinehart & Winston.

王钢著,(1988),《普通语言学基础》,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刘润清著,(2013),《西方语言学流派》(修订版),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李延福主编,(1996),《国外语言学通观》(上、下两卷), 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翻译研究方法论          

课程编号:  82001026

课程名称:  翻译研究方法论

            Doing Research in Translation Studies: Theory and Practice

开课学期:  第三学期

授课教师:  徐英

周学时/总学时:  2/36

学分:  2

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与课堂讨论

考核方式:  学期论文、平时练习

课程简介: 

该课程为外国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翻译理论与实践方向专业选修课,是一门介绍翻译类专业论文科学研究方法的理论与实践课。共分两大单元。第一大单元介绍翻译研究方法以及具体步骤,旨在指导学生掌握社科研究基本方法和学术规范要求;第二大单元学术论文阅读与评价。从BabelMetaInterpreting等国外专业翻译杂志中选取2006年以来有代表性论文进行阅读与评介,让学生了解翻译研究新动向,培养批评性思维;同时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搜集论文素材,学习论文写作模式,从而为撰写学位论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材:

自编《翻译研究方法:理论与实践》

参考书:

Hatim, B. 2001. Teaching and Researching Translation. Pearson Education Limited. [republished by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in 2005].

Hickey, L. ed. 1998. The Pragmatics of Translation. Clevedon: Multilingual Ltd. [republished by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in 2001].

Malmkjær, K. 2005. Linguistics and the Language of Translation. Edinburgh: 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 Ltd.

Stephen, B. 2006. Academic Writing: A Handbook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s. Nelson Thomes Ltd.

Williams, J. & A. Chesterman. 2002. The MAP: A Beginner’s Guide to Doing Research in Translation Studies. Manchester: St. Jerome Publishing [republished by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in 2004].

 

西方文论 

课程编号:  82001027

课程名称:  西方文论

            Western Critical Theory

开课学期:  第三学期

授课教师:  吕惠吴庆军

周学时/总学时:  2/36

学分:  2

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与课堂讨论

考核方式:  学期论文

课程简介: 

西方文论是西方有关文学创作与文艺批评的各种理论流派的总称,综合了哲学、心理学、政治学、美学、文学、历史、社会学等多种社会人文学科的研究成果,是研究西方文学、文化、现代性问题和后现代性等课题时最重要的理论话语之一。学习西方文论可以为学生深入了解和分析西方文学、文化、政治、社会、哲学现象和思潮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审美能力、文本分析能力、学术素养和理论水准、优化和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本课程主要介绍和分析自二十世纪初以来的主要西方文学理论流派,梳理其中的基本观念及其不同形态,同时指导学生运用不同的理论解读英语文学文本,教学方法包括授课、讨论、口头报告、课外论文写作、讲座等。要求学生能基本掌握二十世纪初以来的主要西方文论各个流派的基本观点,并能合理运用。

教材:

Tyson, Lois. (2006). Critical Theory Today: A User-Friendly Guide. New   York: Routledge.

参考书:  

Bressler, Charles E. (2007). Literary Criticism: An Introduction to Theory and Practice. 4th ed. Upper  Saddle River: Pearson Prentice Hall.

Beauvoir, Simon de. (1949) The Second Sex. 1949. Trans. H. M. Parshley. Harmondsworth: Penguin.

Brooks, Cleanth, and Robert Penn Warren. (1959). Understanding Fiction. 1943. 2nd ed. New York. Appleton-Century-Crofts.

Butler, Judith. (1990). Gender Trouble: Feminism and the Subversion of Identity. London: Routledge.

Eagleton, Terry. (1976) Marxism and Literary Criticism. Berkeley: U of California P, 1976.

Foucault, Michel. (1979). Discipline and Punish: The Birth of the Prison. Trans. Alan Sheridan. New York: Vintage.

Gates, Jr., Henry Loius, ed. (1988). The Signifying Monkey: A Theory of African-American Literary Criticism. New  York: Oxford UP, 1988.

Gilbert, Sandra M., and Susan Gubar. (1984). The Madwoman in the Attic: The Woman Writer and the Nineteenth-century Literary Imagination.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84.

Said, Edward. (1993). Culture and Imperialism. New York: Knopf, 1993.

张中载、王逢振、赵国新编,《二十世纪西方文论选读》,外语与教学研究出版社,20029月版。

 

同声传译实践 

课程编号:  82001028

课程名称:  同声传译实践

Simultaneous Interpretation Practice

开课学期:  第四学期

授课教师:  雷宁

周学时/总学时:2/36

学分:2

教学方式:  授课、讨论、演讲、辩论、实战模拟、讲座等

考核方式: 平时练习、课堂实战模拟与期末翻译理论总结报告

课程简介

       口译课程是众多外语院校外国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翻译理论与实践方向的必修课程,主要涉及低年级的基础翻译课程与高年级的实践翻译课程。口译课程的训练方式多种多样,如强化听力、快速阅读、公共演讲、笔记技巧、交替口译和模拟实践、视译、同声传译、会议笔译、模拟实践等等。同声传译作为一种口译形式,有其专门的语言要求、训练技巧、背景知识和训练方式,也是口译专业人员工作中必不可少的工作方式。

本门同声传译课程旨在与学生通过共同实践,梳理同声传译过程中可能需要的语言技巧和翻译理论,扩展学生对各个行业的专业背景知识,同时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为以后的实际工作做好铺垫。

教材:

张维为,(2006),《英汉同声传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

参考书:

冯建中(编),(2007),《口译实例与技巧》。太原:书海出版社。

林超伦(编),(2004),《实战口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梅德明(编),(2006),《高级口译教程》。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王逢鑫著,(2004),《高级汉英口译教程》。北京:外文出版社。

王立彬(编),(2004),《英语二级口译综合能力与实务试题详解(2)》。北京:外文出版社。

吴冰、戴宁、柯克尔(编),(2004),《现代汉译英口译教程》。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徐亚男、李建英,(2000),《外事翻译:口译和笔译技巧》。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

钟述孔,(1999),《实用口译手册(增订版)》。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

 

话语分析 

课程编号:  82001014

课程名称:  话语分析

            Discourse Analysis

开课学期:  学期

授课教师:  张延君

周学时/总学时:  2/36

学分:  2

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课堂讨论

考核方式:  学期论文、平时练习

课程简介: 

话语分析是近30年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吸收了符号学、语言学、心理学、人类学、社会学、文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旨在分析口头和书面交际中的语言实际使用情况。本课程是一门话语研究的入门课程,既有理论探讨,也有实例分析。介绍话语研究的主要理论概念、研究方法以及分析工具,指导学生运用话语分析理论和方法分析真实的语料,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相关的专题研究。除课堂授课外,要求学生完成大量的课外阅读、参加课堂和课外讨论会,并在讨论会上做独立发言。

课程主要内容包括:

1、介绍:话语分析的主要话题(Introduction: Key Topics in Discourse Analysis

2、话语与社会(Discourse and Society

3、话语与语用学(Discourse and Pragmatics

4、话语与语类(Discourse and Genre

5、话语与会话(Discourse and Conversation

6、话语/语篇语法(Discourse grammar

7、话语分析的语料库方法(Corpus approaches to Discourse Analysis

8、批评话语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9、多模态话语分析(Multimodal Discourse Analysis

10. 话语分析实例(Doing Discourse Analysis

教材:

Jones, R. (2012). Discourse Analysis: A resource book for students. London/New York: Routledge.

Brown, G. and G. Yule (1983). Discourse Analysis. Cambridge: CUP.

参考书:

Austin, J. L. (1962). 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Bhatia, V. K. (1993). Analyzing Genre: Language Use in Professional Settings. London: Longman.

De Beaugrande, R. and W. Dressler (1981). Introduction to Text Linguistics. London: Longman.

Fairclough, N. (1995).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The Critical Study of Language. London: Longman.

Fowler, R. (1991). Language in the News: Discourse and Ideology in the Press. London/New York: Routledge.

Halliday, M.A.K. (1994/2004).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London: Edward Arnold.

Halliday, M.A.K. and R. Hasan. (1976). Cohesion in English. London: Longman.

Martin, J. R. & D. Rose. (2003). Working with Discourse: Meaning beyond the Clause. London: Continuum.

Schiffrin, D. (1994). Approaches to Discourse. Oxford: Basil Blackwell.

Swales, J. (1990). Genre Analysis: English in Academic and Research Settings. Cambridge: CUP.

Van Dijk T. A. (ed.) (1985). Handbook of Discourse Analysis (4 vols.).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Weiss, G. and R. Wodak. (2003).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Theory and Interdisciplinarity. Palgrave.

胡壮麟、朱永生、张德禄、李战子,(2008),《系统功能语言学概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辛斌,(2007),《批评语言学:理论与应用》,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张延君,(2006),《学术论文的人际意义研究》,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

 

美国外交政策 

课程编号:  82001015

课程名称:  美国外交政策

            U.S. Foreign Policy

开课学期:  第一学期

授课教师:  张益庭

周学时/总学时:  2/36

学分:  2

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与课堂讨论

考核方式:  学期论文

课程简介: 

《美国外交政策》是美国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美国研究方向“专门用途英语”研究生所必修的主要专业课程之一。

本课程将从历史、政治、经济、地缘、军事等多方面对美国外交政策的内涵、演绎、现状及有关因素加以描述与分析,并通过阅读有关书籍与文章及课堂讨论,引导学生对美国外交政策有个根本了解。讲授内容由基本理论、历史演绎、地区政策、决策过程和中美关系等几部分组成。

全部授课过程以课堂讲授为主,阅读、讨论为辅。在阅读文献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有指导的讨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以达预期效果。课堂教学、学期论文和课堂讨论皆以英语进行。

教材:

Art, Robert J. and Brown, Seyom. (1993). U.S. Foreign Policy: the Search for a New Role. New York: Macmillan Publishing Company..

参考书:

Bailey, T. A. (1980). A Diplomatic History of the American People.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 Hall, Inc.

Bemis, F. (1955). A Diplomatic History of the United States. New York: Holt.

Spanier, John. (1977). American Foreign Policy Since World War II. 7th ed. Praeger Publishers, Inc.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USA.

Ramon, Myers. ed. (1978). Two China States: US Foreign Policy and Interests. Stanford, Calif.: Hoover Institution Press.

Dogherty, James E. and Pfaltzgraff. Robert L. Jr. (1990). Contending Theories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3rd ed. New   York: Harper & Row, Publishers Inc.

Kennan, F. (1951). American Diplomacy, 1900-1950. New York: The New American Library of World Literature, Inc.

Gaddis, L. (1972).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Origins of the Cold War, 1941-1947. Washington D.C.: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美国历史专题研究 

课程编号:82001029

课程名称:美国历史专题研究

          Themes and Topics in American History

开课学期:第一学期

授课教师:张蕾

周学时/总学时:2/36

学分:2

教学方式: 课前阅读、课堂讨论、专题陈述、读书报告

考核方式: 学期论文、读书报告、专题陈述、课堂表现

课程简介:

         本课程是美国研究方向的一门综合性专业课程,它在简要总结美国文化基本特征及美国传统价值观的基础上,选取二十世纪美国历史文化的一些重要专题进行多角度、跨学科的探讨,既有所侧重,又兼顾全貌,并着力凸显美国传统对当代美国社会文化的重大影响这一主线,是一门全方位系统介绍美国社会文化特征、深入探究美国传统文化价值观及其深远影响的课程,其目的和任务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1. 使学生通过探讨美国文化中最基本的要素以及美国历史中的一些重大主题,获得对美国更为全面、系统、深入的认识,为其它一些专业课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2. 使学生通过阅读大量相关文献,初步了解国外美国研究专业的研究范畴、研究方法以及研究新动向,从而开阔眼界,为自己今后的研究方向做一定铺垫。

3. 使学生在阅读讨论与专题研究相结合的学习模式下,有效提高自身的批判思考和独立研究能力,并在撰写读书报告和学期论文的过程中,培养用英文规范写作学术文章的能力。

教材:

Moss, George Donelson. (2000). America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Upper Saddle River, Jersey: Prentice-Hall.

有关各专题的补充阅读材料,包括文章和重点书籍的节选内容。

参考书:

Anderson, Terry H.. (1996). The Movement and the Sixties. New York: Oxford Univ. Press.

Appy, Christian G.. (2000). Cold War Constructions: The Political Culture of United States Imperialism, 1945-1966. Amherst: The 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Press.

Dye, Thomas R. & Harmon Ziegler. (1996). The Irony of Democracy. Wadsworth Publishing Company.

Fraser, James W.. (1999). Between Church and State. New York: St. Martin’s Griffin.

Jackson Kenneth T.. (1987). Crabgrass Frontier: the Suburbanization of the United States. New York: Oxford Univ. Press.   

Mills, C. Wright. (1956). White Collar: The American Middle Classe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olenberg, Richard D.. (2000). The Era of Franklin D. Roosevelt 1933-1945. Boston: Bedford/St. Martin’s.


国际关系:理论与实践 

课程编号:  82001016

课程名称:  国际关系:理论与实践

International RelationsTheory and Practice

开课学期:  第二学期

授课教师:  冯继承

周学时/总学时:  2/36

学分:  2

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与课堂讨论

考核方式:  学期论文 

课程简介: 

该课程主要是向学生介绍当前的主要国际关系理论以及这些理论如何用来分析当今世界的一些突出问题。主要包括:权力、国际制度、规范、全球化与相互依赖、跨国关系、全球治理、文化的作用、实践转向等。主要政策性问题包括:国家安全、核不扩散、联合国与全球治理、中国的崛起、国际秩序转型、恐怖主义与伊拉克战争、环境问题与绿色政治等。

教材:

Baylis, John and Steve Smith, eds. (2011). The Globalization of World Politic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Nye, Joseph S. and David A. Welch (2014). Understanding International Conflict & Cooperation: Intro to Theory & History, Ninth edition, Pearson Education Limited.

Adler-Nissen, Rebecca, ed., (2013). Bourdieu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Rethinking Key Concepts in IR,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Taylor & Francis Group.

参考书:

Dunne, Tim, Milja Kurki and Steve Smith, eds., (2010).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ories: Discipline and Diversit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Adler, Emanuel, and Vincent Pouliot, eds., (2011). International Practices, Cambridge and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Russet, Bruce, Harvey Starr and David Kinsella, eds., (2003). World Politics: The Menu for Choice, seventh edition, Reprinted, Beijing: Peking University Press.

William, Phil, Donald Goldstein and Jay Shafritz, eds., (2003). Classic Readings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Reprinted, Beijing, Peking University Press.

Readings also include the materials from academic journals such as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International Security, Conflict and Resolution, policy journals as Foreign Affairs, Foreign Policy, newspapers and magazines as Washington Post, New York Times, etc.

 

外交与法律 

课程编号:82001017

课程名称:外交与法律

Diplomacy and International Law

开课学期:第二学期

授课教师:常明玉

周学时/总学时:2/36

学分:2

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与课堂讨论

考核方式: 停课笔试。学期考试占总成绩的70%,课堂回答问题和参加讨论的表现及考勤占总成绩的30%。

课程简介:     

随着我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我国需要有更多外事工作人员熟悉国际

法,懂得如何应用国际法,包括外交关系法,为我国外交服务。为尽快培养高水平的外向型

复合人材,特开设用英语讲授的《外交与法律》课程,以期达到既学习法律外交知识又提高

英语表达能力的双重目的。

本教程简要介绍国际法的渊源与发展阶段,讲述国际法在外交关系中的应用。为使学员加深理解,本教程除讲解法规外,还选了相应案例说明这些法规如何用于实践。阅读材料主要选自美、英、中著名学者和外交官的著作及英文报刊。

教材

自编:Readings on International Law and Diplomacy

参考书

Akehurst, Michael. (1970). A Modern Introduction to International Law. London: George Allen and Unwin.

Henkin, Louis. (2003). International Law, Cases and Materials. Minnesota: West Publishing Co.

Hsu, C. Y. (1960). China’s Entrance into the Family of Nations. Massachusett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Sen, B. (1988). A Diplomat’s Handbook of International Law and Practice.  The Hague: Nijhoff Publishers.

Starke, J.G.. (1989). Introduction to International Law. Butterworths.

Tieya, Wang. (1990). International Law in China: Historical and Contemporary Perspectives. The Hague: Nijhoff Publishers.

  

美国族群问题研究 

课程编号:  82001018

课程名称:  美国族群问题研究

            Racial and Ethnic Studies of the United States

开课学期:  第三学期

授课教师:  石毅

周学时/总学时:  2/36

学分:  2

教学方式:  课堂教授与课堂讨论

考核方式:  学期论文

课程简介: 

    美国族群问题研究是针对美国不同种族与民族的文化、语言及当代诸问题所进行的跨学科比较研究。本课程将引导学生对当今美国社会和文化的构成、各群体对美国社会的贡献以及各群体之间的关系等问题进行批判性思考,从而打破学生对“种族”、“民族”、“不平等”等问题的僵化思维模式。通过对相关理论及案例的研读,学生将对种族与民族问题的历史以及在当今世界中所扮演的角色形成一个系统的了解,并能够用所学理论来理解和分析现实问题。本课程将对认同、民族主义、社会分层、国家处理族群关系的社会目标、以及移居流散等理论问题进行讨论,并结合美国不同群体的案例——其中主要涉及非裔、亚裔、拉美裔以及土著居民等群体——进行分析。在必要时会与中国的少数民族问题进行比较。另外,性别问题也将有所提及。

教材: 

自编《美国族群问题研究》

参考书

Anderson, Benedict. (1991). Imagined Communities: Reflections on the Origin and Spread of Nationalism. London: Verso.

Feagin, Joe R. (2000). Racist America: Roots, Current Realities and Future Reparations. New  York and London: Routledge.

Glazer, N. & D. P. Moynihan. (1970). Beyond the Melting Pot. Cambridge: The MIT Press.

Goldfield, Michael. (1997). The Color of Politics: Race and the Mainsprings of American Politics. New York: The New Press.

Hechter, Michael. (1975). Internal Colonialism: The Celtic Fringe in British National Development, 1536—1966. Berkeley & Los Angel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Omi, Michael & Howard Winant. (1986). Racial Form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New York: Routledge & Kegan Paul.

Takaki, Ronald. (1994). From Different Shores: Perspectives on Race and Ethnicity in America.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马  戎,(2001),《民族与社会发展》。北京:民族出版社。

宁  骚,(1995),《民族与国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石  毅,(2007),《从家长制到自由放任——美国政府种族政策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  出版社。


互文性与翻译研究 

课程编号:  82001020

课程名称:  互文性与翻译研究

Intertextuality and Translation Studies

开课学期:  第三学期

授课教师:  郭立秋

周学时/总学时:  2/36

学分:  2

教学方式:课堂讨论、口头报告

考核方式:学期论文

课程简介: 

本课程主要探讨互文性的基本概念、基本类别、理论流派及其哲学本质,在此基础之上分析其对翻译理论及实践操作的重要意义。整个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部分:互文性的基本概念与类型、互文性理论研究的背景与现状、西方的互文性研究、中国的互文性研究、从翻译的文本研究到互文性研究、显性互文性及其翻译、成构互文性及其翻译、互文性翻译的三个准则、互文性翻译理论的开拓意义及其局限性。

教材:

Graham, Allen. ( 2000). Intertextuality.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参考书:

Fairclough, Normam.( 1999). Linguistic and intertextual analysis within discourse analysis. In Adam Jaworske and Nikolas Coupland (Eds.), The Discourse Reader (pp.183-212). New York and London: Routledge.

Beaugrande, Robert de and Wolfgang Dressler(1981). Introduction to Text Linguistics. London and New   York: Longman Ltd.

Hatim, Basil and Ian Masion (2001). Discourse and the Translator.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Jakobson, Roman (1959). On Linguistic Aspects of Translation. In Brower R (Eds). On Translation (pp.232-239).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Lemke, Jay L (1985). Ideologies, intertextuality, and the notion of register. In Benson and W. Greaves (Eds), Systemic Perspectives on Discourse (pp.175-294.). Norwood: Ablex Pub. Corp.

蒂费纳·萨莫瓦约(2002),《互文性研究》,邵炜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典籍翻译 

课程编号:82001032

课程名称典籍翻译

          Translation of Classics

开课学期第四学期

授课教师崔长青

周学时/总学时2/36

学分2

授课对象翻译理论与实践方向(美国研究方向)硕士研究生、MTI研究生

课程简介:

    本课程是翻译理论与实践方向的一门综合性专业课程,它在简要总结中国文化基本特征及中国传统价值观的基础上,选取中外历史文化的一些重要专题进行多角度、跨学科的探讨,既有所侧重,又兼顾全貌,并着力凸显中国传统对当代社会文化的重大影响这一主线,是一门全方位系统介绍中外社会文化特征、深入探究中外传统文化价值观及其深远影响的课程,其目的和任务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1. 使学生通过学习探讨中外文化中最基本的要素以及中外历史中的一些重大主题,获得对中华民族历史及传统更为全面、系统、深入的认识,为其它一些专业课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2. 使学生通过阅读大量相关文献,初步了解国学传统、研究范畴、研究方法、研究动向,从而开阔眼界,为自己今后的跨文化研究做一定铺垫。

     3. 使学生在阅读讨论与专题研究相结合的学习模式下,有效提高自身的修养和独立研究能力,并在撰写读书报告和学期论文的过程中,培养用英文规范写作学术文章的能力。

 

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

本课程以教师指导下的翻译讨论课形式为主,辅以学生独立进行的专题研究及集体讨论,重在过程教学法。每次课前指定翻译材料,要求学生认真预习后,每人带上两个以上的译文来参与课堂讨论,并定期提交翻译报告。同时,还要求每位学生选定一个专题展开较为深入的翻译研究,以作一次限时翻译专题陈述,并在此基础上撰写一篇学期论文。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着重发挥梳理所学内容脉络、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以及指导学生进行独立研究和论文写作的作用。

本课程的考核方式包括课堂讨论、读书报告、专题翻译、学期论文,其分值分配如下:

课堂讨论(含出勤)    10%

读书报告              15%

专题翻译              15%

学期论文              60%

(学期论文基本要求:学生须用英文规范撰写论文,如期完成从论文开题、拟出提纲、写出初稿到提交完稿的每一步任务

教 材:

Addiss, Stephen and Stanley Lombardo. (1993). Tao Te Ching: Lao-Tzu. Indianapolis:

Hackett Publishing Company.

Lao, An, (1998).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Shandong Friendship Press

Samuel, Sandmel. (1792). The New English Bibl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参考书:

Addiss, Stephen and Stanley Lombardo. (1993). Tao Te Ching: Lao-Tzu. Indianapolis:

Hackett Publishing Company.

Henricks, Robert. (1989). Lao-tzu Te-tao Ching: A New Translation based on the Recently Discovered Ma-Wang-tui Texts. New York: Ballantine Books.

Lao ,An, (1998).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Shandong Friendship Press

Legge, James. (1997). Tao Te Ching. New  York: Dover.

Mitchell, Stephen. (1988). Tao Te Ching: A New English Version. New York: Harper & Row.

Nord, Christiane. (2001). 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Venuti, Lawrence. (1995). 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 A History of Translation. London: Routledge.

Waley, Arthur. (1999). Tao Te Ching.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陈鼓应/著,(2003),《老子今注今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崔长青/文,(1997),“《道德经》英译本初探”,《国际关系学院学报》第3期。

 

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论 

课程编号:82001031

课程名称: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论

          Approaches and Methodologies in the Social Sciences

开课学期:第三学期

授课教师:魏玲           

周学时/总学时:2/36

学分:2

教学方式:课堂讲授与课堂讨论

考核方式:研究设计报告

课程简介:

本课程是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美国研究方向的一门专业课程。本课程旨在向学生介绍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论、具体研究方法和基本技术,介绍学术论文、研究计划和硕士论文撰写的基本步骤和方法,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设计训练,使学生初步具备开展美国问题研究的能力和水平,为撰写硕士学位论文做准备。

本课程要完成以下三个方面的任务:

1.  通过阅读和研讨,使学生了解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论,包括基本概念、理念和主要范式等。

2.  通过阅读、讨论和实际操练,使学生掌握社会科学研究的具体研究方法和基本技术,包括从提出问题到实施研究过程中的一系列具体问题。重点探讨如何发现并提出研究问题、如何撰写研究设计书,以及如何搜集并分析资料等问题,使学生掌握案例研究、实地研究、问卷调查、定性定量资料分析等基本方法和技术。

3.  介绍学术论文、研究计划书和毕业论文设计和撰写的基本步骤和方法。一方面结合以上两个专题的学习,引导学生进行研究设计练习,锻炼研究能力;另一方面,引导学生阅读美国研究相关经典论文,学习研究思路和方法,掌握相关学术规范,为学生撰写硕士学位论文做好准备。

教    材:

Babbie, Earl.(2005) The Basics of Social Research.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Porta, Donatella della, and Michael Keating, eds.(2008). Approaches and Methodologies in the Social Science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参考书:

Evera, Stephen Van.(1997) Guide to Methods for Students of Political Science.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King, Gary, Robert O. Keohane, Sidney Verba.(1994). Designing Social Inquiry: Scientific Inference in Qualitative Research.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美] 艾尔·巴比,(2000),《社会研究方法》(上、下)(邱泽奇译)。北京:华夏出版社。

[法] E. 迪尔凯姆,(2004),《社会学方法的准则》(狄玉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阎学通,孙学峰,(2001),《国际关系研究实用方法》。北京:人民出版社。

国际政治和政策类核心期刊相关论文,例如Foreign Policy, Foreign Affairs,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International Security等杂志的论文。

 

美国政治 

课程编号:82001033

课程名称:美国政治

          Approaches and Topics in American Politics

开课学期:第三学期

授课教师:杨 悦

周学时/总学时:2/36

学分:2

教学方式:课堂讲授与课堂讨论

考核方式:学期论文

课程简介

    本课程是美国研究方向的一门基础专业课程。它通过全面系统地梳理美国政治制度、政治观念、政体、政治文化、政治行为、与政治环境,揭示美国政治体制的内在要素与运转规律,注重从历史、政治传统、意识形态、国际环境、决策机构、国内社会环境等不同层面来解读美国政治,从而使学生对于美国政治有一个较为全面和深入的认识。它还将着重探讨美国政治研究理论与方法、注重政治过程的动态研究,做到理论与实证分析并举,注重多层次、多角度地考察政治现象。

教材:自编《美国政治》

参考书

Aberbach, Joel D. and Peterson Mark A. (2005). The Executive Branch.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Baker, Rose K., Pomper, Gerald M., and Mcwilliams, Wilson C. (1983). American 

Government. Macmillan, New   York.

Hall, Kermit and McGuire, Kevin T. (2005). The Judicial Branch.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Hamilton, Alexander, Madison, James and Jay, John. (2011). Federalist Papers. SoHo Books.

Niemi, Richard G., Weisberg, Herbert F. and Kimball, David C. (2011). Controversies in

    Voting Behavior (5th edition). CQ Press.

Quirk, Paul J. and Binder, Sarah A. (2005). The Legislative Brach.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楚树龙,荣予,(2012),《美国政府和政治》。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李道揆,(1999),《美国政府和美国政治》。北京:商务印书馆。

  

文学翻译与批评  

课程编号: 82001034

课程名称:文学翻译与批评

Literary Translation: Practice and Criticism

开设学期:第二学期

授课教师:吴庆军

总学时/周学时:2/36

学分:2

教学方式:课堂授课、练习、讲评和讨论

考核方式:闭卷考试

课程简介

本课程旨在使学生掌握不同文学体裁,如英美文学中的诗歌、戏剧、小说以及中国经典文学作品在翻译中须采用的策略和技巧,并对前人译作进行鉴赏和批评。

在翻译教学中注重教授文学翻译的基本原则、策略和方法,重点在于培养“文学性”的感悟、翻译的文化意识和能力。在教学中将翻译策略、方法同相关文学和语言学的理论交叉,使学生深刻理解“文学性”的表现形式并掌握译文中的再现策略,使译文更加连贯、准确、充分展现原文和译者的文学素养。

翻译批评应通过阅读、分析、鉴赏前人的文学译作,并有选择性地对经典译本进行重译。文学翻译的教学注重提高学生的文化翻译意识,为我国培养未来的文学翻译家打基础。

教材:

自编讲义

参考书:

Eugene Nida, (2001), Contexts in Translating. Amsterdam: Beniamins Pub. Co.

Clive Scott, (2012), Literary Translation and Rediscovery of Reading. 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Luo Xuanmin and He Yuanjian, (2009), Translating China, Bristol: Multilingual Matters.

Michael Cronin, (2006),Translation and Identity. Abindon: Routledge.

Susan Bassnett,(1997),Translating Literature. Cambridge: D.S.Brewer.

Theo Hermans,(1985) ,The Manipulation of Literature: Studies in LiteraryTranslation. London: Croom Helm.

刘重德,(2003),《文学翻译十讲》,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许渊冲,(2006),《翻译的艺术》, 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